湖湘论坛毕业论文格式(湖南大学毕业论文模板(5)
(16)无山不成客,逢山必有客,聚山而居是山区民族的共同特征。
关于全民住山,客家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来得晚,平原和城市住满人,只能住山里。到底这种说法是否成立?根据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理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发生于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第二次南迁在唐朝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宋元之际…但史料记载,清以前的南方大部分是地广人稀的地。明末清初,肥沃的珠三角平原只有一百万户籍人口。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尚且如此,何况其它地方?哪来平原住满人一说?
所以,“先来后到,平原被占据”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客家人喜好住山的特性并不限于广东,在福建、、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的客家人均是聚山而居,而被称为客家祖源地的宁化和客家摇篮的赣州就是彻头彻尾的山区(市区为官话人)。
一个客家祖地,一个客家摇篮,另外还有一个客家首都也是山区。从诞生的祖地到成长的摇篮,再到民族首都,活动范围全在山里,这说明客家是天生的山区民族,而不是所谓的“先来后到,平原住满人,不得已住山里”的南迁者。如果“先来后到”的说法成立,那与客家一同生活在山里的畲瑶也是因为平原住满人而住山里?!
广府文化地大物博并不像山地建一堆蚁窝抱团取暖就能自吹来自中原洛阳的。
(17)苗瑶畬三族语言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三族都存在“捱话”,客家、畲族与壮族均称呼母亲为“咩”。
在三族发源地的怀化地区特别明显:外婆称为“捱婆”,父母亲称为“捱公”“捱咩”,客家人自称“捱”便是祖上来自畲瑶民族的记忆残留!
(18)作为的主人,中原人无论去到国内任何地方均以主人自居,而绝不会有中原人称“客”,客家人自称是“客居他乡的中原人”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说法。
下面,再来看一下,客家人自证先祖来自中原,主要依据的并非正史材料,而是民间私藏的族谱。
族谱作为家族文献,保存记录一个家族的历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凝聚力等意义,以促进家族内部团结和提高家族社会地位。正是在这种全面追求美誉的情况下,隐恶扬善是族谱自古以来的特点,由此衍生出夸大甚至编造本家族历史等问题。
虽说许多谱书上都提到“循实记载”“不虚实,不隐恶”等字样,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大多数家谱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冒认祖先,伪冒名族,假托攀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家谱的史料价值,也混乱了家族的真正来源和脉络发展。家谱做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姓氏溯源上攀龙附凤。以古代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为本族的先祖,乱认他人为祖。通常,林姓上溯至比干,陈姓为陈霸先,李姓为李世民,洪姓为共工,张姓为张良,钱姓为黄帝等都是犯了这个通病。更有甚者将一些神话人物如“杨司公”之类列为始祖。
2、为提高家族地位,乱标地望。其中王必琅琊,李必陇西,张必清河…等,已成为通例。这种流俗,在汉文少数民族家谱中也有所反映,如畲族钟姓自标“颍川堂”,蓝姓标“汝南堂”,俨然中原豪门。
3、世系虽长远,却不可靠。在明清以来的家谱中,通常将家族先祖上溯到远古时期,历代世系也十分清晰,数十代、百代,代代不乱。实际上这不符合国情,有存疑之处。在古代,一个家族很少有连续不间断的家族记录,在修谱时候,资料大多来源回忆、附会或者抄录史书,志书及其他资料。其中的史料浩如烟海,本身存疑或待考证的就很多,强行把两端资料衔接到自己家谱世系上,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4、隐恶扬善。几乎所有的家谱凡例中都规定不能入谱的标准,多数是“不道、、乱宗、绝义、辱先”等。这样一来,所有家谱中都只有好人、正人君子,而不见任何坏人,哪怕是自己的祖先也不承认。仅从家谱上观察,历史上的好人一大堆,凡是名人可追秦始皇,孔夫子,周文王,岳飞等。但例如大如李林甫、秦桧之类,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人的,可见客家人心态黑暗到极点,同一条村的有好人便是客家,有坏蛋全盘否定。
此人就不多说了,要了解先到他老家福建探究。
这种家谱造假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汉族之中,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十分普遍。四川学者黎小龙曾通过梳理正史与方志资料,论证了渝黔土家族大姓冉、田、白、张为三峡地区的古姓,指出这些大姓族谱中的冒籍中原华夏同姓,伪托郡望的现象是西南少数民族汉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
上一篇:湖湘论坛核心期刊(湖湘论坛期刊点评)
下一篇:湖南有哪些土特产(论坛参考文献代码)